不论是统计数据还是预测报告,均显示目前各城市房价已呈现普遍下跌的态势。
此外,由于持续的高失业率,无就业的复苏成为发达世界宏观经济形势的主要特征。尽管债务危机存在进一步扩散和升级的可能,但危机得以化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早先给出较为乐观预测的机构,近期纷纷下调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二、新兴经济体增长态势良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但经济运行表现各异2011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二、发达国家没有就业的乏力复苏,再加上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很可能进一步放缓的预期,均会诱发新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由于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均下降并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为巩固复苏成果而进一步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非常有限。四、受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的拖累,同时也因为不得不通过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胀,再加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愈发扑朔迷离,新兴经济体增速放慢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大,其中,一些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亦无法完全排除。
三、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经济下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剧2011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升级。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位波动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价格上涨提高了整体物价水平。而欧元因债务危机不断贬值,使我国原来为防止美元资产缩水所作的外汇资产多元化安排面临新的困难。
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之所以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根本原因是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完全是依靠内需实现的。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步入上升期的新机遇。我国已建立了开放型经济体系,外需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0年我国货物出口1.58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1%。
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困扰,频频遭到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在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名目下被征收惩罚性保护关税,这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为此,应通过推动产业向内地转移延缓传统要素禀赋优势的弱化,通过推动沿海企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新机遇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新机遇。今后,应通过降低关税、进口便利化以及完善商业环境等措施,使我国生产型的进口结构转变为生产型与消费型并重的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机遇。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已经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规则制定的参与者与建议者,为改善全球贸易治理、维持国际贸易体系平衡发挥了建设性作用,成为多边谈判的重要平衡力量。
稳定外需还包括扩大进口。预计2011年货物出口接近1.90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上升为12%左右。但是,由于发达经济体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未改变,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相对强劲的支撑。长期以来,我国消费率偏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
预计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将超过9%,经济规模将达到6.35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将上升到9.7%。做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两篇大文章展望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稳中求进的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做好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两篇大文章。
2011年,随着世界贸易增长回落,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回落到22.5%,其中出口回落到20.3%。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的挑战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
加工贸易企业有的从加工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加工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升级,有的从简单的委托加工向设计加工升级,这两种升级使进料加工贸易的境内增值率大幅度提高。10年来,我国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递交了100多份提案,其中单独递交的提案超过半数,在各个层面为推动建立多边贸易机制作出了实质性贡献。西方发达国家对我遏制升级。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西方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经济衰退,而我国则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率。进入2011年四季度以后,随着欧债救援成本的加大,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出现债务重组或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结构有待优化。
2001年来料加工装配出口占全部加工贸易出口的28.6%(上世纪80年代占50%以上),2010年下降为15.2%,2011年再下降到12.9%。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陷入困境,而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流动性充裕,经营稳健,不良资产处于较低水平,加上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使我国开放型经济具有极强的抵御风险能力,不仅保障了金融市场有序运行,而且保障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循环格局,使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同时,人民币在海外作为投资工具也开始试验,除了已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还会出现新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以及更多的人民币资产持有人,有的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官方外汇储备。
保障我国外汇资产安全与增值的难度更大。目前我国的进口结构基本上是生产型的,特别是资源性产品比重较高,扩大消费品进口是未来的重要目标。
面对不利的国际经贸环境,我们必须努力稳定外需,继续实施行之有效的外贸政策,力争保持必要的出口增长速度。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经济建设应始终立足于扩大内需。沿海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并扩大出口贸易,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78年至2008年的31年间,在我国的总量需求中(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外需的比重达到14.64%。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拉动,这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需要优化投资结构,包括优化投资的部门结构和主体结构,以把投资引导到有利于节能减排且附加价值较高的产业中,引导到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的服务业领域,引导到有利于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旦这类事件发生,将使我国持有的这些国家债券遭受直接损失。其次,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增长得以实现。
同时,应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面对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进入专题: 世界经济 。不仅如此,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竞争力下降,它们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争夺更加倾向于采取保护主义手段。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向经济复苏,在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增量贡献中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在2005年至2007年间,消费品进口比重曾达到9%以上,显示了我国消费品市场的潜力。
大量来料加工装配生产线转为企业法人,即转为进料加工贸易,从而带动了境内产业配套和增值活动。城乡两大消费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0年我国的GDP约为5.88万亿美元,占全球的9.3%,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首先,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逆势中取得进展。